我们在中国美院的室内设计系准备毕业设计,原本毕业设计是一个酒店的室内设计,如果当时做完了室内设计,可能我现在就在杭州的某个设计公司,设计高端酒店。不过,毕设显然成了一个改变的契机,让我们在恰当的时间,选择了恰当的打开方式。
当我们把酒店室内设计做到一半的时候,指导老师杜老师组织了一次台湾行,杜老师来自台湾,很希望我们了解一些台湾的设计教育。在台湾的交流过程中,我们听到北科大学生的设计,他说台湾面临严重的发电问题,他就想如何用设计解决这个问题,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看上去很夸张的风力发电机。
这个古怪的设计让我们突然意识到,设计的创造性不是体现在“形”上,而是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。反观那个“酒店设计”,我们的目标是让室内变得更漂亮,当然,这是未来的室内设计师的本职工作。但是,这个难得的毕业设计机会,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?于是,我们去和杜老师谈,他竟然同意我们改变毕业设计题目,还鼓励我们多思考。
台湾之行给我们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就是“永续”,就是大家常说的“可持续发展”,但是“永续”不止是技术,也不仅是空间,还有文化和社会的永续。我们两个都是杭州人,从小看着西湖园林和老建筑,如果说永续,我们很好奇,这些老空间将如何永续下去呢?我们看了一些不同的老城,最后选择了余杭老街。
中国有两种城市化的传统:第一种是政治力量驱动的城市化,可谓由“城”而形成“城市”,城,即国家构建的政治中心;第二种是经济力量带动的城市化,可谓由“市”而形成“城市”,市,即民间自发形成的区域经济中心。而在余杭镇,苕溪以北是城,以南是市。 在市中,则一般由一条主干街道贯穿,两边深入进去则是繁琐的巷弄。这就是传统的市井模式。
余杭老城有条河——苕溪,原本被作为对外主要交通运输,如今因为城市里新的生活和交通方式,成了余杭新老城区的边界,同时也扮演着连接两种生活方式的纽带,新城里是喜欢现代化的楼房和便利生活的年轻人,而余杭老城的主要居民是:不愿离开的老人,被便宜生活费用吸引的外地人,以及在一起玩耍的当地和外地的孩子们。